註1: All photos courtesy of Disney (所有照片,迪士尼版權所有)
註2: 以下有雷,請小心服用
第一段
冰雪奇緣「編劇 / 導演」Jennifer Lee 將述說她「創作故事」時,「寫劇本」的心路歷程。
當妳找到了故事核心,不要害怕重寫劇本
導演 Jennifer Lee 說:在「創作故事」的數個月後,某一天,「音樂團隊」來到我們辦公室,演唱他們為這部電影寫的第一首歌 "Let It Go" 。雖然與「音樂團隊」開了數次會,但我一直都還在煩惱 Elsa 這個角色要何去何從。這首歌的出現,改變了一切。
這首歌中,Elsa 唱出了她內心的聲音 - 壓抑已久的自己,終於得到釋放,變成自由人,卻是孤獨一人。哀傷、不完美,卻充滿力量 - 歌詞這樣寫著。
聽完這首歌,我哭了,我跟我自己說,我必須重寫這部電影! 啊~我們找到了!
找出大家給劇本的建議中,重覆出現的議題,並找出真正的問題
如果你把劇本拿給十個人看,有可能會得到十種建議。理出哪些該用、哪些不該用,是一大挑戰。
導演 Jennifer Lee 說: 我們會開「故事會議」討論「建議」。會議裡會有: John Lasseter、Ed Catmull、Disney 旗下的導演、有時也有 Pixar 旗下的導演、還有些編劇。我們會被所有的建議轟炸,大家先開開玩笑,然後這些主管、導演們,會把劇本像拆一台車子一樣,拆到只剩鋼板、螺絲,然後大家,拍拍屁股就走了。
接下來,就是這部電影的「故事團隊」,必須負責把車子組裝起來,在這些龐大、凌亂的資訊中 - 重點是 - 要找出 pattern (重複出現的議題),並理出真正的問題。
當妳找到了故事核心,妳必須捍衛妳自己的發想
「討論建議」的過程是有些恐怖的,特別是,當某些建議是來自名導演、名編劇時。但是,如果你「不堅守」你故事的核心價值,要取悅「所有人」,故事只會是「一盤散沙」。
導演 Jennifer Lee 說: 有一次開會,我拿著一張紙站起來,上面寫著: 這是 Anna,這是她的心路歷程,不能超過這裡,不能少於這裡。這是 Elsa,這是她的心路歷程,範圍在這邊。這些點,是這部電影要講的,這些點,是我為什麼我要拍這部片。(小編: 雞皮疙瘩)
我必須這麼做,我也從中學到,理出頭緒、與堅守原則,才能把故事說順,又不失原味。
第二段
冰雪奇緣「故事總監」Paul Briggs,將述說他「創作故事」時,尋找「角色」的心路歷程。
尋找「角色」
Elsa 與 Anna
冰雪奇緣 改編至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(安徒生) 的小說 The Snow Queen (冰雪女王)。導演 Chris Buck 對原作做的最大改變是,把抽象的「冰雪女王」The Snow Queen ,和無血源關係的女主角 Gerda ,改成兩位親姊妹 Elsa 和 Anna 。這個改變,突顯了新版故事的重點,也讓故事本身更平易近人。
導演 Chris 從「愛的概念」開始發想故事 -「家庭的愛」 vs 「男女的愛」- 最後演變成「愛」 vs 「恐懼」。這些概念,讓角色慢慢成型 - 像 Elsa,是個活在恐懼中,害怕傷害人的人,而 Anna 則是內心充滿愛,卻給不了任何人的人。
雪人 Olaf
Olaf 這樣的角色,很容易被誤認成「搞笑角色」 (comic relief character)。他搞笑沒錯,但在故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。最早的劇本中,Olaf 只是「冰雪女王」軍團裡的一隻雪人,後來,故事慢慢演變,才變成兩姊妹小時的玩伴,這個改變,讓他與兩姊妹間多了一層「關係」,也「間接」代表著兩姊妹之間的愛,和純真的情感。
Kristoff 與 麋鹿
我們花了許多時間才定位出 Kristoff 這個角色,這位孤傲正直的送冰員角色,在小說中並不存在,所以也經過許多來回的修正,但,故事發展到最後,我們也認清,整個故事的主線劇情還是必須由兩位姊妹來帶領。
Hans
Hans 是個「白馬王子」角色,浪漫多情的他,偷走了 Anna 的心,但,故事後面一轉,他變成了一位想篡位,並殺害兩位姊妹的「大反派」。這個轉變,故事團隊花了許多時間來確立他動機是合理的。許多試映下來,我們得到很多建議,最常見的是,希望能在故事早期,就讓觀眾知道他是壞人。雖然每次都有人這樣說,故事團隊仍然堅守自己的立場,還是等到故事後半段,才揭發這個秘密。也有人問到 Hans 最後是否該得到一些逞罰。Briggs 說: 是該得到些逞罰,但,不是被自己劍刺死的那種,我一直都希望 Kristoff 能揍 Hans 一頓,因為,結尾還是須要些正義,但是,導演 Jennifer Lee 堅持,必須是 Anna 揍他,畢竟這部電影,不是 Kristoff 的故事,而是這兩位姐妹的故事。